然此汤寒温不一,甘苦并投,故必加甘草协和诸药。少阴发热脉沉,是病为在表,以无里证,故可发汗。
经所谓同病异治者,此之谓也。凡阳明病,无论在经在府,必乘其旺时而解,申、酉、戌,阳明旺时也。
此适断者,热乘血来而遂入之,与后血相抟,俱留而不出,故曰其血必结也。若胃不和而□语,知为邪已转属阳明,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,令其微溏,胃和自可愈也。
若病势微者,但见潮热、谵语、不大便之证,而无前神昏等剧者,宜以大承气汤下之。 脉沉,主里,脉弦,主急。
欲吐不吐,阴邪上逆之证也。若极虚极寒,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,安有反不利之理哉!此证不但真阳不足,真阴亦必素亏,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,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,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?
一逆已令阴竭,尚可延引时日;再逆则阴立亡,故曰促命期也。五、六日邪传少阴之时,若自利不渴,寒在中焦,属太阴也;此自利而渴,为寒在下焦,属少阴也。